关于郑成明会长荣获第十二届“中华慈善奖”
慈善楷模奖的通报
清河县“奋进新时代、创业再出发”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
按:9月5日,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京举行,授予清河县教育基金会、清河县慈善总会会长郑成明同志“慈善楷模”奖,全省仅2人、全市唯一。“中华慈善奖”是由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我国政府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,其中“慈善楷模”奖旨在表彰在全国慈善领域事迹突出、社会影响良好、具有感召力、公信力、示范性的个人和爱心团队。根据县委主要领导意见,现将其事迹予以刊发,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典型学习、向榜样致敬,胸怀大局、甘于奉献,心系人民、为民造福,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,为清河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!
兴学助教春风化雨救难济贫润物有声
——清河县教育基金会、清河县慈善总会再获殊荣
教育是兴业强国之根本,慈善为社会文明之标尺。清河县教育基金会、清河县慈善总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秉行“尊强扶弱、敬富济贫”的宗旨理念,发扬人道主义精神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依法依规开展助学、济困、救灾、安老、扶孤等慈善救助工作,不遗余力推动清河慈善公益事业发展,在教育事业、乡村振兴、抗疫救灾等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走在了全省前列,先后获河北省5A级社会组织、河北省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单位等荣誉称号。会长郑成明同志退休后多年来把全部精力、时间、情感投入到兴学助学、扶贫济困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,为全县教育慈善事业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,给全县人民和党员干部作出了示范表率,先后荣获“全国优秀基层慈善人物奖”“全省慈善会系统先进个人”“首届河北慈善奖慈善楷模”等称号。9月5日,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京举行,授予郑成明同志“慈善楷模”奖,全省仅2人、全市唯一。
一、聚力兴学、为善谋道,开辟互促双赢发展之路
2013年,经省民政厅批准,清河县首家慈善社会组织——河北省清河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,郑成明被推选为教育基金会理事长。在他的带领下,二十余位退休老党员、老干部参与到助教兴学公益活动中。他们以“聚力兴学、为善谋道”为工作理念,以“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读,让每一位老师安心支教”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一心支教助教,一心为师生着想。
十年来,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带领下,教育基金会每年组织较大规模的教师慰问活动,最大限度地资助困难师生,让困难学生安心就读,让困难教师安心执教。设立“清河县大学生精英奖”“顾随名师奖”和“石祥文学奖”,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赞扬。教育基金会成为我县一个响亮的公益组织品牌,也吸引了企业家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奉献爱心,搭建起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公益平台。多年来教育基金会收到社会捐款6807.87万元,奖励资助师生19565人,逐步探索出一条互惠双赢的公益事业发展新路。
二、扶贫济困、助力抗疫,创建慈善“双会”新模式
2018年,依托教育基金会的优势资源和组织基础,成立了清河县慈善总会,郑成明又被推举为清河县慈善总会首任会长。此后,形成了教育基金会、慈善总会“一套人马两个牌子”的独特管理模式,分别以奖教助学和救难济贫为方向,发挥不竭之力助推全县教育和慈善事业发展。在捐助资金的使用上,郑成明同志以身作则,坚持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慈善事业上,坚持不要基金会一分钱的工资,坚持不占捐助人一分钱的利益,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私精神。在他的带领下,清河县教育基金会和清河县慈善总会近20名驻会工作志愿者,始终坚持做到“五个一”:不要一分钱工作报酬、
不收取受助人一分钱礼物、不花一分钱公款吃喝、不因工作在会员单位吃一顿饭、财务上不允许有一分钱的报销变通。“五个一”已在县内外传为佳话。
郑成明组织带领“双会”工作人员放弃休息,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。2020年、2021年共接受社会各界抗疫捐赠398万元,不仅助力本县抗疫,还星夜兼程将近50万元的物资及时送到南宫市人民手中。2022年3月,清河县突发新冠疫情,随之“全民抗疫、慈善助力”的特别战役骤然打响。十几天时间,800多家爱心企业团体、上万名爱心人士共计捐出1800多万款物,有力地支援了全县抗疫的高效推进直至全面胜利。这次抗疫捐赠行动快,捐助人员多,涉及范围广,庞大的工作量对于这群年逾古稀的老干部、老党员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。在全县封控闭户的状态下,面对账户捐入、微信代转、电话定捐以及其他繁多的电话咨询,“双会”工作人员在郑成明带领下,不分昼夜地登统核对,坚持以“公众号快讯”“微信快讯”和“大额特讯”三种形式及时对外发布捐赠信息。与此同时,他们第一时间联系协调县防疫指挥部,及时高效将接收的医疗、防护和食品物资分送到抗疫一线。
三、心系乡情、文化传承,秉心传播中华传统农耕文化
2015年,郑成明自费十几万元,在坝营镇孙庄村一处闲置的旧院落里创办起农耕文化展览馆,动员60多名退休老干部、老教师参与到传统农耕文化传播工作中,成为华夏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讲解员。
农耕馆坚持免费对外开放,所承载的宣教育人、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凸显,累计接受参观者10万余人,成为清河中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,被县委宣传部、县委老干部局等部门授予清河县青少年农耕文化示范基地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,新华社、《光明日报》《农民日报》《河北日报》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。在接待来访者实地参观的同时,农耕馆结集出版多本书籍,他主编的《远去的背影--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藏品录》一书被河北农业大学选作本科生教材。以农耕文化馆为题材拍摄制作的专题片《不忘初心乡愁铸魂》,获河北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电教片一等奖,被县委
老干部局纳入老党员党课学习教材。
(载于2023年9月13日中共清河县委办公室“奋进新时代,创业再出发”活动通报第三期)